山西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新访谈|霍耀武:千磨万击还坚韧,勇者不惧稳步行
时间:2024-01-30 阅读次数:

他说人生无须设限,从广告人到影视人,每一次选择都胸怀勇气。

他说人生如同璞玉,从襟怀未开到光彩夺目,每一场磨砺都玉汝于成。

他说人生是一场长跑,从舒适圈到新赛道,每一个步伐都脚踏实地。

image.png

(图1:2019年万达菁英+创作营授课)

个人简介

霍耀武,毕业于山西大学2006级广告学专业,编剧,策划,剧本医生,制片人。先后供职于央视、中央新影及多家影视公司。历经新闻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及撰稿人、广告片导演等角色,后进入电影行业。现任万达电影项目开发总监,参与公司所有影视项目的开发和制片管理工作,全面负责IP引进与孵化、内容开发与评估、项目策划与剧本创作等业务。同时担任金鸡电影节、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FIRST电影节等国内多项电影节展的创投单元评审。

他曾参与的部分项目有:《唐人街探案》系列、《误杀》系列、《海底小纵队》系列、《想见你》(电影版)、《维和防暴队》《天星术》《北京折叠》《宇宙探索编辑部》《过春天》《寻她》《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电影版)《三大队》《最佳出价》《嘿,哥们儿》《重案检察官》《闯关》《倒数说爱你》等。

image.png

(图2:霍耀武参与策划的影片)

一、广告人:非学无以广才

2006年,霍耀武进入山西大学学习。谈及为何选择广告学,他说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躲在书斋里的书生,也不希望自己一直穿着孔乙己的长衫。“因为我本身就是偏艺术方向偏情绪化的一个人,虽然很喜欢写作,但每个人的才华都是有一个限度的,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变成曹雪芹、余华、莫言,我更希望自己选择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内课外两手抓,以行动落实选择。专业课上,霍耀武通过每一节课程感受知识的魅力,他认为“广告学第一能够提高审美,第二能够提供创意思维的方法和训练。”课外,他辅修工商管理专业,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心理学,抽空旁听哲学院、历史学院等不同学科的讲解;他热爱读书,本科四年间阅读了近500本小说、传记及人文社科类图书,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投资,也是最美好的事情。要从事‘码字’行业,屁股要能坐得住。”他鼓励学弟学妹们在校期间广泛阅读,读万卷书是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书籍提供了深入了解特定领域的机会,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成长。霍耀武表示,“我是一个很拼的人,我愿意花这样的精力跟这样的时间、这样的辛苦去阅读。”工作至今,他仍坚持着阅读的习惯,每年阅读的剧本上千万字,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至少阅读30本书。他用行动诠释了“少年一贯快马扬鞭,道阻且长不停歇”。始于书本,终于实践。四年的沉淀丰富了他的专业素养,赋予了他一颗面对挑战积极应对的强韧心脏,厚积而薄发,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实现自我跃迁。

二、新闻人:非志无以成学

2010年毕业后,为了探索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他决定辞去太原“一眼就看到未来”的工作,前往北京重新打拼。他笑谈道:“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讲到的‘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他不希望过早地被这种模式化的生命轨迹所束缚。机缘巧合,霍耀武在老师介绍下进入中央电视台某栏目的策划组工作。在大神云集的顶尖媒体平台,由于欠缺新闻采写编评的理论基础,他只能在实习中摸爬滚打、自我成长、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初入央视,霍耀武参与筹备有关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专访节目。面对理工界塔顶上的人,“问什么、怎么问、为何问”难住了文科出身的他。这期间,霍耀武在编导室的地板上度过了至少三个月,每天睡眠不足四个小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扩充知识储备,缓解自己的困惑和焦虑,同时观察和学习前辈们选题、破题、立题的经验和方法。再回首,他感慨曾经涉猎过的心理学派上了用场,“心理学培养了我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思维,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采访中,要学会倾听对方的声音,进行更多的眼神和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东西作为敲门砖,让交谈者打开话匣子。”正所谓“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经过大量的学习、准备和实践,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建党90周年之际,央视推出的专题报道活动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11年,霍耀武接到了任务:采访钱学森夫人——蒋英。他提前做了许多准备,看人物传记、家谱、听蒋英留学时期的演唱录音等,最终找到了采访的切入口。霍耀武说:“前期了解到蒋英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而钱学森先生也曾是一位优秀的乐友和钢琴演奏者。当我见到蒋英夫人,便以德国古典音乐为切口,一下就打开了老人家的话匣子。”采访顺利结束后,他连夜将这篇报道连文字稿带成片剪了出来,最终收获了他在央视的第一个“A”。逐渐地,他的工作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image.png

(图3:拍摄于霍耀武任职央视时期)

谈及采编工作,霍耀武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去实践、多到现场、增强脚力,“要想了解真相,就一定要跑到现场,”“现场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一方面可能会打乱你的计划,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惊喜。传媒人在看到事件发生时要保持敏锐,清楚什么样的素材具有真正的价值。这些经验是教室里和演播室中无法学到的,所以,一定得跑到一线去。”遇到被访者和采访者配合度较低等常见问题时,他分享了3点采访技巧:一是要察言观色,尽可能了解被访者的状态;二是要积极地调动采访对象表达的欲望;三是要循序渐进地提问。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只有埋头苦干,才能行稳致远。每一个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内心都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在面对困难时,更应坚定目标、付出努力、敢下苦功,不怕跌倒、不怕嘲笑,用一颗强韧的心脏看待自己的事业。他笑谈道:“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人生,才有可能奏响人生的某种乐曲。”

三、影视人: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梁园虽好,终非久居之乡。时代的风向发生了变化,弄潮儿终将服从海水的意志。”如今,霍耀武已选择在新的行业闯荡,从当年影视界的新人成长为一位深谙市场风向的影视人,担任了万达电影项目开发总监,曾策划制作:《想见你》(电影版)、《寻她》《申纪兰》《三大队》等,经手影片票房超百亿。现在,他正在创作已在国家电影局立项的原创剧本《闯关》。

image.png

(图4:2021《寻她》开机,霍耀武与导演及主演合影)

image.png

(图5:霍耀武参与策划电影片头字幕)

“笔耕不辍,颗粒无收”是每一个影视人甚至新传人所会面临的困境,霍耀武认为“勇气”是新传人最应具有的品质,鼓励道:“写的东西想要得到别人认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凡事都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摔打,无数次训练、尝试和积累,无数次被打击、无数次被推倒重来,当1万小时理论在我们的身上真正实践过,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到熟练进而产生巧思,才有底气让观众选择你。”预先存在的能力,即天生才华,是不存在的,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从普通到优秀是一个不可知的周期,很多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选择了放弃。但无论是哪个行业,总有人能够坚守下来,只有面对困境拥有坚韧的心脏和不断练习,才能不断精进,从新手变成大师。

“我们既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观察者,也是亲历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霍耀武同时担任国内多项电影节展的创投单元评审,挖掘更具价值、更有创造力和更具时代意义的优秀电影作品,挖掘和培养更多拥有才华和实力的年轻电影人。他说,站在新时代的发轫期,中国新一代的创作者们拥有着不竭的创造力,他也非常愿意提供助力,在时代的风浪里,和这些创作者们共同成长。

image.png

(图6:部分电影节留影)

四、寄语山大学子:义重情深

谈及毕业后的感悟,他说,人要学会认识自己,要充分考虑自身特性和现实问题,再去选择适合的职业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有千万条,所以,我们不要给自己设限,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通过探究、积累、学习去丰富自我,只有自我足够的丰富和强大,面对未来职场的困难和残酷时,才能有定力、有智慧、有勇气、有方法。

最后,他为学弟学妹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不要失掉自信。人生的路途才刚刚开始,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要相信总有一条路可以发挥你的能力,绽放你的光彩。

第二,珍惜与同学相处的时光。多年后再见这些熟悉的面庞,我们会深感同学的情谊和力量。

第三,学好每门专业课。利用好各类学习资源,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去思考、比较和进步。

第四,合理利用时间。既要在风华正茂的二十岁突破束缚,勇敢无畏探索世界;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自我,博物洽闻。

采写感言:

“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人生,才有可能奏响人生的某种乐曲。”从广告人到影视人,霍耀武学长坚守初心、勇毅前行,不断历练自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不论是本科阶段读过的几百本书籍,还是工作之后在办公室地板上度过的日子,他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始终有勇气、有定力、有方法,逐步实现自我跃迁。

通过采访霍耀武学长,我们领略了优秀校友的风范,获得了对学业生涯的认识与新闻传播从业的有益经验。大学期间是青年一代自我提升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永远保持自信,全面发展,多方涉猎,不断丰富阅历,明确人生目标,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提升自身格局,加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自己“赋能”,那么未来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将极具竞争力。

学长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为我们这一代新传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当被问及“优秀新传人所必备的一个素质”时,他说:“成长过程中,需要勇气支持我们保持自信与坚守本心。”希望我们每位新传学子都能在机遇与挑战时代中,趁年轻,相信自己的价值,勇于试错,保持坚定的信念,面对人生的“千疮百孔”,奏响属于自己人生的华美乐章!

撰稿人:张烁 郭子涵

二审:韩晓芳

三审:庞慧敏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