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新访谈|王雅瑄:用思维之光照亮新闻之路
时间:2023-09-28 阅读次数:

王雅瑄,山西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她善于观察社会现象,用生动简洁的文字记录生活;她喜欢从新闻评论中汲取营养,在评论世界里点亮思想明灯;她勇于创新突破,用独立的思考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进入大学以来,王雅瑄同学用“文评”的方式写下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并在红辣椒评论平台上积极投稿,目前已成功发表九篇新闻评论。其代表作品有:《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的不只是“守护者”》《柿子“红了”,为何成为金秋爆款?》《甲骨文与“热梗”相结合,小众文化也能走进大众视野》等。

image.png

(图1:王雅瑄)

01问:你是如何接触到新闻评论的?

答:

新闻评论其实很早就接触到了,我日常看新闻的时候就能刷到很多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比如公众号新京报评论、中青评论、风声OPINION等,我最初就是通过看这些公众号里的推文接收了很多优秀媒体评论员的观点。专业媒体的公众号推送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教我如何去思考某类话题或者某个新闻事件,如何产生想法。观点是一篇文章的核心,通过读其他媒体的文章,能收获很多独到的观点,能学会怎样去多角度地深入剖析某类事件。如果观点立得住、角度新、论述充分合理,文章自然会丰满起来。红辣椒评论是大一在韩老师的课上了解到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一个观点交流碰撞的平台,无关成绩,无关年龄,所有的同学都有相同的机会去投稿,去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同时又能提高自己新闻评论的写作水平和专业能力,这是一个丰富自我的契机。

image.png

(图2:王雅瑄的评论作品集)

02问:你的评论既有弘扬传统文化的大主题,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请问你平时选题的来源和标准是什么?

答:

生活就是选题的来源,我写过的评论一定都是和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的。比如传统文化,其实现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好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非常高。比如各类品牌掀起的国潮风,以及河南卫视的节目唐宫夜宴广受好评,这都是因为传统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真真正正地渗透进我们每天的生活,这也促使我们去关注它、发扬它。以我的第一篇作品《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的不只是“守护者”》为例,这条新闻讲的是“芙蓉花仙”张燕在追梦梅花奖的路上,传承并推广川剧的故事。在构思评论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这是一条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新闻,正是诸多“张燕”献出自己“星星之火”般的力量,最终汇聚成了“燎原”的文化火炬,这是这篇评论的切入点。动笔后,我从张燕的经历及影响过渡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焕新,最后以文化传承的意义收束全文,其中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河南卫视的节目和京剧文化的传承者王佩瑜,正是他们的点点微光促成了文化的接续与吐故纳新。初稿完成后,我又对评论的语言进行更细致化的修改,也对段落结构进行再编排,力求写出一篇合理、有逻辑,且读起来较为流畅的评论。

image.png

(图3:王雅瑄发表的评论作品)

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批判,我觉得这是每一个学新闻的人和相关从业者的责任。这些问题同样也都是公众在生活中切实遇到的,需要有人发声,需要有人去正确引导舆论、引导公众去关注某个事件。例如我的作品《半天妖后厨乱象触目惊心:食品安全“作妖”何时休?》,这篇评论涉及到餐饮行业。因为现在餐饮行业爆出的负面新闻已经屡见不鲜,我平时也很关注这类事件,包括之前康师傅酸菜方便面的问题,都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将该类新闻进行剖析和揭露,这样的选题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这篇评论写得也很顺利,因为食品安全的选题观点很鲜明,文章立意很容易确定。我也读过很多同类选题的评论,对这类型文章的脉络和行文思路比较熟悉,大概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写,写起来也比较流畅轻松,但是要注意从多方面去剖析考虑,将问题与影响联系在一起写,尽量论述得完整详尽。

image.png

(图4:王雅瑄发表的评论作品)

03问:新闻评论的题目很重要,你是怎么确定这些评论题目的?

答:

其实我觉得新闻评论的题目是有一定“套路”的,我个人的理解是,评论题目不仅要对新闻事件有一定概括,还要点明中心论点。刚开始写评论的时候,我也很难把握,那时候对评论题目的理解和思考都还比较浅显。所以我大量阅读了其他同学发表的评论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评论,分析他们评论题目的结构以及题目与文章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也就逐渐摸索清楚其中的规律了。都说“题好一半文”,在网络时代,如果评论的题目能够抓人眼球,新颖有趣,也能为文章加分不少。所以,在标题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流行语,不过这不代表着可以一味地迎合潮流、滥用流行语,而是要把握分寸,不轻浮但也不落俗。当然,要写出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题目,我还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和实践。

04问:你的评论作品立意角度非常新颖,你是如何提高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观察力的?可以结合自己的作品谈一谈吗?

答:

我以作品《2023年春节档,电影行业的一次“大考”》为例。当时临近新年,有大量的电影即将在春节档上映,我本身也是一个很喜欢看电影的人,所以也会对这个话题格外关注。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电影进入院线,而口碑票房俱佳的电影并不多,这也造成观众对电影行业的信心不足。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某个档期中的电影存在竞争的关系,但也是相伴相生,互为支撑的。如果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了一部优秀的影片,那他就会有信心去看第二部影片,但如果观众每看一部影片就失望一次,他就不会再走进下一家影院了。所以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不仅是对每一部影片质量的检验,也是对整个电影行业的一次“大考”。

image.png

(图5:王雅瑄发表的评论作品)

再比如《柿子“红了”,为何成为今秋爆款?》这篇文章,其实当时这个事件本身就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热度,登上了微博热搜。它涉及到了现在“正当红”的茶饮行业和烘焙行业。柿子这种比较小众的应季水果能够被加工成被人们更偏爱的饮品或甜点,一炮而红,获得极高的销售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背后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而柿子的爆火也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更深层次上,我在搜集相关资料时也了解到柿子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独特作用,为这篇评论提供了更多的延伸价值。

image.png

(图6:王雅瑄发表的评论作品)

06问:你的新闻评论作品的语言流畅得当,论证条理清晰,平时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的?

答:

其实我也没有太刻意地进行练习,新闻评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规范,最直接的就是多看多读,去学习优秀评论的行文思路、语言表述等等。另外,其实表达能力的练习主要靠积累,高中的时候总写议论文,其实也是一种练习表达和逻辑能力的机会,那时候常看的APP作文纸条,到现在我也依然会经常打开去学习别人的语言表达和说理能力,受益匪浅。在接触了很多的新闻评论作品之后,我认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很强,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近期影响巨大、引起舆论关注的事件进行评论。相较于议论文,它需要有很强的新闻敏锐度和短时间内的文字撰写能力。而且新闻评论的写作范围其实要比以前写的议论文宽泛很多,比如高中写议论文时我们通常不会涉猎一些比较负面的或者两面性的事件,但是在写新闻评论时这是常事,这就需要比以往更强的思辨能力,需要我们以正确的三观去分析问题。

06问:你在评论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以及是怎么解决的?

答:

其实创作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问题。我觉得最困难的是寻找评论的观点角度,明确心中观点是很重要的一关。我一直觉得在动笔之前要做到对观点立论胸有成竹,心中有了框架再下笔,否则很容易导致逻辑的混乱。但是想要找到合适或新颖的观点不容易,我一般会去网上看看网友的留言评论,看看大众对某个新闻事件抱有怎样的态度和倾向,另一方面就是去找有没有类似的报道或评论,去看专业媒体的观点态度。但是在寻找观点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此外,对于没有被红辣椒评论采用的文章,我会反思并总结经验。没有被采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选题不够新,时效性不够强。除了选题,可能就是文章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一般来说,如果自己评论的某个事件热度比较高,大概率其他同学也会写这个选题。那么我就会去阅读被采用的优秀评论,从观点、叙述思路、语言包括评论题目等各个方面和自己的文章进行对照,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反思的方式。

image.png

(图7:王雅瑄发表的评论作品)

07问:未来在新闻评论写作方面,你还会继续做哪些努力和练习呢?是否想过尝试新的评论形式?

答:

未来可能会尝试写自己没有写过或关注过的话题,当然也会加强练习,比如在看到某个新闻事件时就去主动构思如果将它写成一篇新闻评论的话该怎么写,这件事情的成因、本质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它。我觉得平时多进行这样的设想和思考,之后再写新闻评论时,文章的逻辑性、准确性一定会提高,行文也会更加流畅。另外,我以后可能会去尝试漫评,这是一种更加新颖也更加有趣的评论形式。在读图时代用漫画来传情达意,相较于长篇的文字评论,能够用更加艺术的手法去展现新闻事件的内核。漫评本身具有讽刺、夸张、幽默诙谐、表现力强的特点,如果辅之以文字评论,有时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image.png

(图8:王雅瑄发表的评论作品)

采访感言:

王雅瑄同学说,“生活就是选题的来源”,这是让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评论写作并非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日常里的点滴都能成为评论写作的来源。我们也感受到了王雅瑄同学对新闻评论的热爱,新颖的立意和独特的见解让她的评论作品更加精彩出色、与众不同,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闪光点。青衿之志,屡践致远。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一句句鞭辟入里的分析,一篇篇清晰流畅的表达,都是她通过多写多练不断积累起来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她学习,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以独立的思考剖析社会现象,相信脚踏实地的行动一定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好!


撰稿人:李沫涵 杨润

二审:韩晓芳

三审:庞慧敏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