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新访谈|张西紫:勇于试错,用理性与热情开启评论写作之路
时间:2024-01-23 阅读次数:

张西紫,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她积极进行新闻评论写作,目前已在红网发表9篇评论,合作发表1篇视频评论,如《女孩晒平价礼物遭嘲讽:爱不应被金钱衡量》《女孩质疑6岁男童进厕所遭痛骂:性别教育不容缺失》《小哥草原骑马送外卖,用“肯吃苦”的手解锁更广阔的天地》《电影〈封神〉:用匠心打造古代神话视听盛宴》《65岁阿姨照顾前夫被骂:请少些以己度人之心》等。其中4篇被优选到“红辣椒评论”公众号推送,分别是《秦桧跪像被砸:正义感的抒发不应冲破理智的束缚》《高校欢迎“挖姜男孩”来看海,是暖心高校与励志学子的双向奔赴》《〈逃出大英博物馆〉获好评: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AA制”婚姻模式引热议,被机械“切割”的婚姻能走长远吗?》。她以敏锐的目光洞悉社会万象,以独到的视角剖析社会事件背后的故事。从她的写作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新闻评论写作的执着与热情。

image.png

(图1:张西紫)

一、勇于试错,寻找方向

张西紫将自己新闻评论写作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前期“试错”、找到方向和思维拓展。在前期“试错”阶段,她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缘何开始新闻评论的写作:“韩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红网举办的‘评论之星’新闻评论比赛并鼓励我们积极投稿。我当时作为一个对‘新闻’还知之甚少的‘门外汉’,虽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和技能,却也想一试。”在两次投稿失败后,她觉得自己应该认真思考、总结失败经验,不能盲目投稿。因此她开始对过往的写作经历进行反思复盘,然后再在写作中不断试验,不断积累。在摸索新闻评论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张西紫对韩老师的一个建议感受很深:“撰写新闻评论有时候靠的就是你在看到新闻后一瞬间产生的‘表达冲动’,同学们有了这份‘冲动’,之后写起文章来就会顺畅许多。”于是,在大一上学期结束后的那个寒假,她坚持大量阅读新闻,寻找让自己有“表达冲动”的新闻选题。一次,张西紫看到了关于岳飞庙里秦桧跪像被恶意砸毁的新闻。那时正值电影《满江红》的热映期,不少观众在观影结束后前往岳飞庙游玩,部分缺乏理智的人对雕像“大打出手”。看到此类现象,她的内心生出一阵冲动,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批驳这种不理智的行为。于是她确定架构,一气呵成,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秦桧跪像被砸:正义感的抒发不应冲破理智的束缚》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渐渐地,张西紫找到了一些评论写作的方向。她认为:“首先,我们应多浏览时政新闻,多关注社会热点,不光是社会热点事件,一些热度不高但具有社会关注价值的事件同样需要我们新闻人的关注与思考。其次,在寻找好选题后,应该在对事件保持敏感的较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但也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该在理顺思路的基础上分论点进行阐述。最后,好的观点也需要有力的事实依据来证明,因此应该在广泛搜集选题相关资料后筛选出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事例。”

image.png

(图2:张西紫的新闻评论作品)

二、拓宽思维,不断向前

在持续的积累与写作过程中,张西紫同学迎来了自己的“收获期”,红网、红辣椒评论公众号陆续发表了她的四五篇评论文章。但在她本人看来,这些几乎都是对某一类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显得有些“说教意味”太重,自己还是缺乏一些正面引导类的新闻评论。因此,在暑假期间她深入反思了这个问题,逐渐开始尝试对积极向上、富有深刻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高校欢迎“挖姜男孩”来看海,是暖心高校与励志学子的双向奔赴》、《〈逃出大英博物馆〉获好评: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这两篇文章的创作,便是她看到积极有趣的新闻事件后,带着同样的“表达冲动”写成的。谈及文章的谋篇布局,她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第一部分是新闻由头,即你所写的核心论点来源于哪一条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之后的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分论点数量来决定。如果一篇文章有两到三个分论点来围绕中心论点论证,那么我一般在首段之后写两到三段来论证我的中心论点。我会把分论点放在一段的首句,统领整段内容。在分论点的论证结束后,我通常会再写一段作为向结尾的过渡,同时它也是前面分论点论证的一大递进,为结尾之处的总结和升华做准备。即:由头——分论点论证(两到三段,并行)——结尾过渡段——结尾升华。”在多次的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张西紫发自内心地感到一种充实与满足。张西紫认为,新闻评论写作首先应当具备思维上的广泛性与多元性,创作者的思维和视角应该尽可能地开阔一些。我们对社会百态始终应保持敏感,这样才能对社会各类现象、事实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其二便是具备多种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当代新闻评论不仅可以“留痕纸上”,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视频、漫画等,时代的发展促使我们提升个人的技术能力,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不被淘汰。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张西紫意识到,学新闻不能只学新闻,新闻是一门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的学科,因此在平日里,她更应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观察世间万象的眼光,积极地接触各类知识,而这些积累都终将体现在写作的一字一句之中,助力自己写出富有洞见的文章。谈及评论写作积累的方式与渠道,她说:“我觉得就像专业课老师告诉我们的,新闻学的学生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读各个学科的书籍,包括传播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全面广泛而又独到深刻。”在日常学习的间隙,张西紫时常阅读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潇湘晨报、澎湃新闻、抖音“主播说联播”、抖音“四川观察”等媒体平台的文章。在她看来,中央与地方的媒体都是良好的学习平台,最好都有所涉猎。因为这两类媒体的新闻报道角度和切入点有所不同,我们作为学习者,如果能比较多家之言,更有利于自身写作思维的锻炼。

image.png

(图3:张西紫的新闻评论作品)

三、饱含热情,秉笔言志

任何成果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出与坚守。张西紫从大一上学期的十月左右开始投稿,也曾因投稿失败而迷惘失落,但她始终坚持创作,善于反思,终于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谈及之后的评论写作计划时,张西紫表示自己肯定会继续投稿,并尽可能地尝试不同类型的评论创作。此前她和学院几位同学一起尝试创作了视频评论《“脆皮大学生”走红?自嘲是乐观生活的一种方式》,已发表于红辣椒评论公众号,并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image.png

(图4:张西紫参与创作的视频评论作品)

对于自己在新闻评论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她认为自己只是比较积极地关注新闻、乐于构思文章,但在写作水平的提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的是,应该坚持写作和保持对新闻写作的热情。”在她看来,自己本身就是新闻专业的学生,“笔杆子”一定要“硬”。只有具备了“硬实力”,即自身的发现能力、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才能创作出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好新闻、好作品。关于如何更好地培养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张西紫这样建议:“首先要保持一定的新闻敏感能力与发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意各类社会事件,包括热点事件与非热点事件,关注的事件类型也要多元。如果我们只关注娱乐类新闻,这样我们的新闻思维就难以得到开拓。其次是勤动笔,如果我们有了好的构思却不去实践,这样就不能让思想彰显价值。我们不能畏惧犯错,同时可以多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方式,这样有助于我们专业能力的提升。最终就是保持‘空杯’状态,始终让自己‘走在路上’,不要止步不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更好,去接受、学习更多优秀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能。”在访谈的最后,她这样鼓励自己和同学们:“我们应饱含新闻理想与新闻热情。即便在人人皆媒的时代,社会上依旧需要千千万万个怀揣着朴素新闻理想的工作者奔赴在各个角落。我们没有理想或目标就无法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体现在新闻评论中也是一样。‘饱含热情,却不一味冲动’,我们在保持热情的同时也应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因为只有在理性指导之下的‘新闻之笔’才能答好新时代的问卷。”

image.png

(图5:张西紫)

采写感言:

在采访中,张西紫同学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要保持‘空杯’状态,始终让自己‘走在路上’,不要止步。”评论写作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便是态度,需要有坚持不懈、时刻在路上的心态。一时投稿失利不必气馁,反思更新,不断复盘,方是评论写作的良方。张西紫同学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要积极探索各个领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身边事,这样有利于写作者阐发新思考,更新知识储备,持续产生写作的意愿与热情,推动我们更好地进行新闻评论的创作。任何名篇佳作的写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需要经历汗水、泪水的洗礼与历练。而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孜孜不倦地精进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独到的见解,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相信时光不会亏待每一位踏实前行、不断积累的写作者。要相信,新闻写作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撰稿人:王怡宁牛承悦

二审:韩晓芳

三审:庞慧敏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