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裕,山西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作为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他务实笃行,坚守新闻理想,用青年话语发出时代新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他主动作为,不忘初心,用奉献精神擦亮青春底色。
进入大学以来,张炯裕同学采用多种方式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并在红网上积极投稿,累计作品发表15篇。其代表文字评论作品有《TFBOYS演唱会入场混乱: 热爱与秩序原本并不冲突》《抖音发起“反网暴倡议”,肃清网络环境需全民行动》《“无锡三岁女童案”反转:呼唤网络媒体的责任与公信力》《公信力知名旅游博主姜野遇难:愿奔赴热爱的路上平安无恙》《外卖小哥化身救人英雄,平凡人也可以伟大》《<狂飙>即将落下帷幕,但正义永远不会消失》《湖南高院直播退还彩礼:司法透明的创新尝试》《上海酒店取消入住强制刷脸规定:保护隐私与效率双赢》等。视频评论作品有《“脆皮大学生”走红?自嘲是乐观生活的一种方式》《蹭洪水“流量”不可取,救灾现场怎能做“秀场”》等。继头一次失败后,这次的成功激起了我的写作热情和创作灵感,于是我接着创作。三天后,我又成功发表了第二篇作品。
《狂飙》电视剧是当时的一个社会热点,我在追剧的同时想尝试以此为话题写作。这是一个影视剧评论,如果观点不突出很可能会写成观后感。就像我之前写过一篇《中国机长》的影视评论,没有成功发表的原因是写成了影视观后感,缺少自己的思考。通过学习其他同学的文章,我发现了这一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即一“不”四“要”——影视内容介绍不能过于冗长,要联系当下社会热点,要结合自己的感受,既要站在事件之中,也要俯瞰整个事件。创作过程中,我还用某部小说做了一个反例。我曾以这部小说为由头写过一篇评论,虽然未成功发表,但它成了我这次的写作素材。每一次写作都是对我的锻炼,即使作品没能发表,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02
问:你是如何紧随社会热点确定选题,确定好选题后怎样进行立意呢?
答:
我的手机上有一些新闻客户端和短视频软件,在平时的浏览中,我会留意一些适合大学生评论的新闻事件。我还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碰到有趣的新闻、社会热点事件就把它记录下来。我经常思考这些事情背后蕴含的社会道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曹林老师说过,“不因为要写评论才去看新闻,而是看到新闻去找到自己的观点”,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比如,我在写《蹭洪水“流量”不可取,救灾现场怎能做“秀场”》这篇评论的时候,就是看到涿州水灾摆拍的新闻,发现自己对这个话题有话说,有感触,才进行写作。只要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点。把自己的兴趣点和社会热点相结合,有利于自己的写作。这里的“社会热点”是指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事件,或者是事件涉及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
确定好选题后,我会考虑新闻事件涉及的主体是谁,如果是多个主体,就要考虑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也分析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和专访,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思考事件带来的影响,最后进行写作。思考的时候一定要往深处想,多角度想,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经常与同学交流,分享彼此的所闻所见。与他人交流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思维多元化,看待问题不再禁锢于一个角度。进而总结大家的观点,丰富写作立意。
03
问:你的作品集里有文字评论,视频评论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在作品形式的选择与创新上你有什么经验分享?
答:
我最早采用传统的文字评论方式。后来,我发现有些事件如果继续用文字评论,不能灵活地展现出我对事件的看法。而且,文字加图片的评论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短视频是当下最普遍的社交和休闲娱乐形式,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会提高读者的兴趣,更好地进行传播。比如,我们小组创作的视频评论中加入了图片、短剧等元素,丰富大家的视听体验,也提升了评论的传播效果。
谈及经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闻评论,观点都是最重要的,题目就是表达观点的关键。在不断创作中,我学到了题目的规律:题目前半部分总结新闻事件,后半部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文评或者视频中也是通过这种模式来展开叙述。新闻评论的观点就像辩论赛中辩论选手的论点,不需要长篇大论,要开门见山,简短、迅速、凝练地告诉别人我对事情的看法是什么,围绕观点呈圆周式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04
问:你与同学合作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与独自一人完成作品相比,你认为多人合作的优势在哪里?
答:
与个人创作相比,多人合作的优势显而易见。多人合作能够更加迅速地发现新闻线索。小组会议中,成员间进行交流,产生新的观点,使得我们看待事件的角度更加多元,对主题的确定也更加深刻。不断尝试与新的同学合作,突破自己的合作舒适圈,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助于思维多元化,丰富作品的内涵。
明确的分工还可以提高作品的完成效率,默契的合作让每一次的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频评论小组中,我们小组成员遵循文字稿“谁发现,谁去写”的原则,即由发现新闻线索的同学去调查,收集信息,完成文字稿。视频出镜、视频剪辑等其他任务则会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大家分工明确,互相配合,都为作品的完成贡献力量。
过年期间,我和同学合作了《新春“椒”响曲⑦丨古城今梦,在市井中邂逅新春里的平遥》。这篇作品从空间角度进行叙述,还融入了当地文化IP等元素。我们参考了一些景点VLOG和景点介绍视频,共同规划了拍摄的路线和店铺。文案方面,我们将平遥县政府和平遥县文旅局发过的文案与我们具体的发现结合进行创作。分工方面,我们分成了三部分:文案、拍摄和剪辑,明确的分工大大提高了视频制作效率,推动了作品的顺利完成。
05
问:你在写评论的过程中碰到过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或者遇到过什么大的挑战吗?
答: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创作视频评论,由于我们剪辑技术不够成熟,视频出现了转换生硬不流畅、声画不同步等问题。而且当时我们的版权意识薄弱,使用的图片未标明出处、字幕未使用可免费商用字体。所以,整个作品总共改了五六次,每一次都需要重新剪辑和排版。中途我想过放弃,但觉得中途放弃对不起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在韩老师和钟老师的细心指导下问题都得到了纠正,并且成功提交了视频。
每次失败,我都会想问题出在哪里。我有过气馁,也想过放弃摆烂,但最后咬着牙都坚持下来了。我会向老师和学长请教,问他们该怎么样做。在我很焦虑的那段时间,一位学长告诉我“不要想着从数量上取胜,要注重质量”,这给了我极大的力量。我也经常学习别的同学的文章,总结写作经验,从别的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优良品质,这些都在慢慢影响着我。我努力克服困难,将其变成动力,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多了就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最大的收获是磨炼了自己的性格,让自己能慢下来、稳下来去学习和探索。
我很喜欢史铁生先生的一句话:“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这句话无论是在新闻评论写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我的座右铭。在新闻评论方面,我学会甄别信息的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观点本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不同就不敢去写作,就想要退缩放弃。要学会坚持自己,完整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和看法,不受制于框架。对于评论区不好的声音,我也不会过于敏感,能保持强大的内心。生活中,这句话让我沉稳下来,不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能不忘初心,遵循本心,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06
问:据我们了解,你还在校级、院级学生组织中担任学生干部。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是如何平衡好学业与工作的关系?
答: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心中的热爱让我把时间分给工作,并且愿意为此减少娱乐时间,乐在其中。同时,我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列出任务清单,做好每日计划,提高效率。我一直遵循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按照事情轻重缓急划分区域,有条理地完成规定任务,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对我都是提升,工作和学习相辅相成,促进我成为更加上进的人。我能把书本里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我也能把工作当中所得的实践经验内化于心,变成自己的理论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我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有无限的动力和干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采访感言:
不畏重重困难,用热爱填充生活,张炯裕同学用实际行动一步步践行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他时刻保持着敏锐与激情,与时代同行,聚焦热点时事,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挖掘的方向。以笔为剑,用文字传递微光,笔底烟花描绘青春激扬,他在纷繁复杂中拨开层层迷雾,客观严谨的笔触流淌着动人的文字,用专业、温情共情洞察社会,以多样的方式,记录着真实的世界。因为同样的热爱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携手共进,他在莫衷一是中凝聚价值共识,在与同学们思维言语的交锋中碰撞新的火花。“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无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张炯裕同学都做到了追随本心,无问东西。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愿我们都能像张炯裕同学一样,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勇敢坚毅,翻山越岭,不被泡沫所迷惑,发思想之声,用笔和镜头,做时代的追光者。
栏目策划:庞慧敏
作者: 牛俊丹 王佳雨
图片来源:张炯裕
指导老师: 韩晓芳
编辑:王佳雨
责编:钟墨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