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
时间:2023-08-31 阅读次数: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特色

本专业点按照夯实基础、创新思维、提高素养、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努力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育人,培养学生坚定政治方向、良好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坚持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和实践固本强基,培养学生新闻理想和职业素养;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趋势,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媒介技能。

(二)师资队伍

优化导师结构。组成校内外导师、专兼职导师、跨学科导师结合的全方位队伍。校内导师共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校外导师11名,其中行业导师5名。

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落实双聘“**”,聘请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等业内著名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外派本院导师到行业任职,努力从教师结构的“双师”过渡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推行跨校联合的“双导师制”。共建山西省新闻与文化艺术传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山西传媒学院教授与本校导师形成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学生媒介技能的专业化水平。

(三)科学研究

本年度学院获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各类项目18项,横向项目1项,经费共计111.05万元。获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省级精品课程2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发表核心论文6篇。

(四)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山西省新闻与文化艺术传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西省重点科研平台“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

校友基金:建设数据库和图书资料室,设立山西大学新闻传播书系出版资助基金,为科研活动提供保障。

融媒体实验中心:结合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平台,多项学生融媒体作品获奖。

二、2020年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1.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师德师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师德教育每年不少于2学时,研究生导师要求做到“八要”、“ 十不准”,完善日常教学督导和听课制度,畅通师德师风问题检举反馈渠道,建立师德师风档案,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

2.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制度。出台《德育导师配备与选聘方法》《新闻学院微信群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3.学生学术经典著研读管理办法。制定《新闻学院研究生“经典阅读”管理办法》,通过读书沙龙、导师读书会,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增强学生批判思维和学术研究的定力。

4.教研室工作与考核办法。细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业评价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教研室定期研讨制度;制定《教研室工作制度及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办法》,以全流程全环节质量制度体系保障课程质量。

5.科研培育。实行“新闻学院2020年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择优培育计划”,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教改项目、“双创”项目、国家级课题申报项目、课程思政、专著和教材出版等进行资助,15位教师获得各类资助项目29个,共计10万元。

(二)导师队伍

1.师德师风。本学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师德为上”理念,构建以制度管理、奖惩激励、党建引领、典型示范为主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1)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教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导师遴选、推优评先、年度考核及表彰奖励等挂钩,实行包括教学事故、学术道德在内的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通过红色新闻文化寻根、主题党日活动、党校专家讲座、党支部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学习。(3)选树育人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0年,2名导师获校“师德师风十佳教师”,组织教师学习典型,建立“传、帮、带”制度,营造“务本开新,闻道求真”的学院文化。

2.导师指导。(1)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每学期至少对研究生进行两次思想政治面对面深入交流,并做记录,每学期对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做书面鉴定。(2)强化导师对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监督。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学院学术委员会不定期抽查。导师把关研究生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工作计划。(3)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机制。积极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际困难,做好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身心健康。全院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和谐,教学氛围良好。

(三)研究生招生

2020年本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61人,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和中西部高校,是许多地方院校优质生源的目标首选。生源数量充足,可供选择的优秀考生数量充足,生源总体质量良好。

(四)研究生培养

1.思政教育。本学科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三全育人”模式,着力提升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1)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线的课程链,形成了“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局面。9门课程设计通过验收,所有课程完成课程思政标准和教案编写。获批省级精品课程3项,获批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2)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打造思政育人实践品牌。围绕“四力”要求,集成党团、社团、双创、暑期实践,形成思政实践育人矩阵。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改写,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全程参与太原市委宣传部“时代新人说”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接受榜样教育;围绕扶贫主题,组织系列暑期主题社会实践,形成系列作品集。组织全校“记录者”新媒体大赛,已经成为学院校园活动品牌。(3)促进“四支队伍”协同发力,打造思政育人强队。发挥党政干部、辅导员、专任教师、校友在思政教育中的不同作用,构建全员协同育人机制。书记、院长开讲“新学期第一课”,新入职博士教师担任研究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备课,将专业实践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集体编写的《主题党课怎么讲》《主题党日怎么过》即将出版。84级校友孟新利设立“比心”助学金专项资助贫困生。(4)强化“党建+”引擎作用,建立思政育人保障机制。建立了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和学生支部书记“领头雁”培育制度,持续推进文化育人工程。疫情期间,多名同学作为志愿者在社区一线参加抗疫,抗疫视频《和你在一起》等学生作品被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报道和转载。组织拍摄的“追忆《晋绥日报》”、“延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抗疫”等 20 余部作品在学校“微党课”和“小故事彰显思想伟力”大赛中入围省级决赛。

2.课程教学。(1)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价值判断、专业基础、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媒介技能”五个模块设计课程。《国际新闻与传播》《传播学概论》等精品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省级立项。增设《全媒体传播专题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等新课程,保持课程与学科前沿、业界动态、社会需求的匹配度。(2)强化学术功底训练。分学段推荐新闻传播学科经典书目,制定《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经典阅读”管理办法》。举办“文瀛·新传系列讲堂”,建立学生与本领域前沿的对话渠道。(3)注重案例教学研究。自主开发教学案例,以平遥推光漆器制作工艺为样本,研制“非遗文化传承场景直播与全媒体报道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获国家专利并被省教育厅认定。

3.实践教学。(1)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全院300余名师生参与完成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第6季)作品改写,训练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举办“山西大学记录者新媒体大赛”,让学生从新闻专业视角记录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2)签订联合培养基地。本学位点已与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山西晚报、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新闻文化处、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博物院等8家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基地协议,设置《媒体运营实务专题研究》专业必修课,邀请基地行业专家来校讲课,将媒体行业发展前沿及时传授给研究生。(3)开展大数据可视化培训。组织学生学习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实操能力,在全国第三届数据新闻大赛中获三等奖。疫情期间学院推出30期抗疫专栏,其中《和你在一起》为武汉加油的视频被“人民号”转载。(4)策划暑期主题社会实践。开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主题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5)打造网络文化示范基地。产出一批优秀作品,如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听龙哥说南庄,为红色精神点赞》,反映精准扶贫成果的《看见·凉山》,鼓励学生创作形式多样的作品。

4.学术交流。(1)开设“传媒前沿系列讲座”。每两周举办一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或资深媒体人士开设讲座,为师生提供接触和捕捉学术前沿、媒体动态的机会。(2)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假期学术训练营。2020年,我院有1名教师带领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会议宣讲论文,多名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宣讲论文。

5.论文质量。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部分抽检在教育部学位中心进行电子化送审,其余进行省内匿名评审,论文送审合格率 100%。论文以应用研究为主,《山西省“中华老字号”品牌激活路径研究》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

6.学风建设。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规范和研究伦理,培养良好的学术风尚,恪守学术道德,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创新,强调严谨务实的学术品行,杜绝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本年度,本学科研究生和导师没有发生和发现学术失范、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

(五)管理服务

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反馈结果,采取以下相应举措:一是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媒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实现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全覆盖,研究生除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外,还组织学生参与学院承担的其他项目。三是开展导师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以老带新,促进导师团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四是要求导师加强学习,强化师生权益保障的制度化意识,通过逐步建立师生权益保障体制,监督和完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

(六)研究生就业发展

2020年本学位点硕士就业率达58.3%,就业去向以合同制为主,协议制其次,就业单位主要包括:省内党政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他灵活就业形式,从业方向与新闻传播专业契合度高。用人单位反馈良好,很多毕业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

(七)社会服务

1.关于高校教辅建设情况的调研。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由我院邢云文教授牵头,就高校教辅出版、发行、使用管理情况对全国30余所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提交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辅建设的对策建议,是下一步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文件的重要依据。

2.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调研。我院邢云文教授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专项调研组,赴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三国,就三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情况进行调研。2020年初,由邢云文教授负责起草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政策建议,呈报中央。

3.《记住乡愁》大型电视纪录片故事改编。2017 年 6 月至今,组织师生团队完成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记住乡愁》(1-6 季)的改写工作,由学习出版社出版。2020年完成第6季的改写任务,此项工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0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的共建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

(一)教师队伍数量较少。

目前山西大学新闻学院专任教师 22 名,生师比1/30,教师总量严重不足,需要在近期内补充博士教师 12 名左右。

(二)实验教学空间缺乏。

目前学校空间只能满足了最基本的办学需求,但新闻传播学科作为文科中的“工科”,需配套实验教学空间,目前办学空间已经饱和,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学科方向和团队需进一步整合。

目前,学院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健康传播等方向,由于人员较少,学科方向布局和团队建设不整齐,急需进一步明确。

(四)对外合作交流不足。

2020年学院建立了与国内外一流新闻传播学院的交流渠道,但是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交流互访等方面仍然没有建立常态机制。

四、2021年学位授权点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扩充优化科研团队

抓好“三支队伍”, 一是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围绕学院发展重点任务,在五年内建成 35 人左右且博士化率达到 80%以上的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培养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二是权威专家咨询团队。采取柔性引进方式,聘请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和行业内资深专家教授担任我院学科咨询委员,与10名左右知名专家建立常态合作关系。 三是全媒体实训教师团队。主要依据共建协议,与省内主要新闻媒体机构建立稳定的学生实践实训基地。一方面通过专门的系列课程设置,让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媒体人员走上讲台,另一方面采取实训导师制方式,让学生直接进入媒体进行实习,实现实践课程的无缝对接。

(二)建设智能媒体实验中心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有配套的实验条件做保障,借新校区规化,新建基于智能媒体框架的高标准实验中心。

(三)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打造4个平台,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与创新平台。二是山西抗战新闻史文献数据库与研究平台。三是乡村文化发展传播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四是增设出版专业硕士培养项目。计划与山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共建“数字出版研究院”,在原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基础上计划招收出版专业硕士。

(四)进一步加大社会服务

重点强化“智库”功能,建设“政产学研”一体的常态化机制。一是服务山西文化对外传播,为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形象提供决策咨询。二是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区域内各县建设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业务咨询、队伍培训、人才供给。三是打造主流价值观内容生产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把主流价值观内容生产与学生课程实习、实训相结合,打造具有生机活力的主流价值观内容生产团队。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