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太行“新”声 | 在这里,听太行新闻人的故事
时间:2022-09-20 阅读次数:

栏目语

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西山脚下,一座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靠千仞绝壁,面朝东方,俯瞰着历史的风狂雨落。碑座上这样写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报纸和通讯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宣传和群众打击日本侵略和国内反动派、建设太行革命根据地均起了极大作用。”[1]碑后镌刻着57位新闻烈士的名字。在这片曾经战斗、为之牺牲、与之长眠的太行大地上,他们以血铸就新闻丰碑,在中国共产党抗战新闻史上写下了悲壮而光辉的一页。

忆往昔而明今朝,为了新闻学子们能更好地传承革命先辈的新闻情怀,学习他们甘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生命的觉悟和魄力,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学院公众号从本月起开辟《太行“新”声》栏目,将推出系列文章,通过回顾太行新闻烈士艰苦奋斗、甘愿牺牲的英勇事迹,形象地呈现抗战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迎难而上、不畏强暴、勇于战斗的精神。

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继承新闻烈士的革命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更要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心向党和国家,积极为人民发声,用心书写时代的华章!


太行山上的新闻丰碑


1111111df59b12123d240.jpg

图1: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

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清漳河畔西山村南200米处的西山脚下,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庄严地矗立着。其修建是为了纪念在1942年日军“大扫荡”中牺牲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主编何云等57位新闻战士。他们一手握笔杆,一手拿枪杆;一面与敌作战,一面出版报纸、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用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2]。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载中国新闻史册[3],激励着现在乃至未来的新闻人。


“小延安”诞生的“华北抗战向导”

1942年5月,日军以驻山西第一军主力3万余人对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夏季“扫荡”,妄图彻底摧毁太行山区北部的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山区山势复杂、地形崎岖,有利于隐蔽穿插,十分适合开展游击战。位于太行山区的麻田镇更是地处晋冀豫三省要隘,易守难攻,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70多个村庄驻扎过,其中在麻田驻扎时间最长,达5年之久[4]——1940年11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彭德怀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机关驻扎在麻田镇,指挥整个华北抗战,麻田镇也被冠以“小延安”之称。


22222221a00f6a46608b8654.jpg

图2:位于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一公里处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5]

日军此次打击的目标还有被军民称为“华北抗战向导”的《新华日报》华北版。该报于1939年元旦在麻田镇西南方向的沁县后沟村诞生,用以代替被国民党阻拦出版的《新华日报》西北版。1938年7月,保卫武汉会战已经拉开序幕,中共中央长江局作出了疏散武汉《新华日报》人员的决定,何云、杨放之同志率领报社15人,冒着日军轰炸铁路的危险,先行乘火车前往西安,计划出版《新华日报》西北版,但因国民党当局的阻挠,西北版未能出版。[6]经西安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朱德和彭德怀,了解情况后发出邀请:“不让出,你们就到华北去,华北军民欢迎你们。”[7]

1938年,何云按照党的指示来到太行山,开始筹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了由杨尚昆、彭德怀、左权、陆定一、何云、陈克寒等人组成的党报委员会,何云任社长、总编辑。华北版的发刊词中写道:“本报愿在这困难阶段,为鼓励前进的号角,愿与华北文化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将华北全体文化战士紧紧团结在本报周围,为开展敌后的文化运动而与敌寇共战到底。”其中“鼓励前进的号角”,与《新华日报》武汉创刊时的发刊词一脉相承。报纸一出版,发行量就达两万份,一年后达5万余份。[8]


3333.png

图3:山西沁县后沟村里的《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9]


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的“新闻战士”

自创刊以来,《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同志们就一直同敌人的封锁战作斗争,他们及时报道揭露了日寇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罪行,成为鼓舞和激励人民对日斗争的响亮号角。同时,报社同志们总结革命中的经验教训,宣传战时典型人物,成为根据地军民了解八路军抗战和根据地政策的主要渠道,不仅成功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囚笼”封锁,还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对敌斗争。


444.jpg

图4:《新华日报》记者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展厅内拍摄的新闻工作者雕像

在敌后办报并非只是笔战,当时的太行新闻工作者身兼二任,一边同敌人周旋作战,一边设法争取时间出报。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极其紧张的反“围剿”形势,何云带领报社成员开创了“背起报馆打游击”的办报模式:报社人员和印刷工人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连同电台、纸张和油墨,只用三匹骡子即可驮走。[10]

自创刊以来,报社先后9次经历敌人的“扫荡”,转战于计刀岩村、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武乡、左权等地。[11]虽然战斗不断,但他们始终坚持出报,基本上没有中断。在战事紧急时刻,同志们便在吃饭休息间隙,架起电台,收听电讯,不能铅印,就出油印战报。[12]朱德总司令曾经称赞:“《新华日报》一张顶一发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13]


555.jpg

图5:《新华日报》华北版印刷厂职工在反“扫荡”时在野外工作照片  


666.jpg

图6:《新华日报》华北版使用过的印刷机


在“大扫荡”中光荣牺牲

《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抗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让日寇对之恨之入骨。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准备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新华日报》华北分馆。

5月23日下午,报社接到转移命令,主编何云指挥大家迅速掩埋机器、向外转移。他们埋掉小型印刷机和部分物资器材,只随身携带蜡纸、刻板,准备出油印小报。[14]全体成员按战时编制编为2个中队、几个小队,随同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

25日,敌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根据地进行血腥残忍的“大扫荡”。27日下午,部队在撤离途中于今山西左权县大羊角附近被敌机发现。遭敌重兵包围后,报社成员化整为零,兵分三路,利用山区地形进行分散突围。28日早,在与其他同志准备出版油印战时报时,身体本就虚弱的何云背部中弹,当即昏迷,后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15]

在历时半个多月的反”围剿“战斗中,总编辑何云、秘书长黄君珏、国际版编辑缪乙平、华北版编辑黄中坚和国际新闻社特派员乔秋远等 46名新闻战士在突围中光荣牺牲,另有11人失踪。这57人中,有40余位来自《新华日报》华北版,被称为“新华烈士”。这是我党新闻史上最沉痛、最悲壮的一页。报社人员锐减,反”围剿”形势危急,《新华日报》华北版自5月22日停刊......[16]

即使遭受敌人残酷的打击,太行新闻人也没有退却。就在敌人大肆宣扬“《新华日报》华北版已全部铲平”之时,6月21日,铅印的战时版就与太行山区广大军民见面了。[17]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报社幸存的成员仍然坚持出版了两期小型铅印“战时版”和8期“战时电讯版”,真可谓“火线办报,鼓舞士气”。经过短短1个月零8天的调整,1942年7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再次复刊[18]。

1942年7月8日,在河北省涉县郭峪村西山腰的一座石庙里,《新华日报》华北报社全体成员召开追悼会,以纪念在此次“大扫荡”中牺牲的新闻烈士。新任社长陈克寒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用实际行动为烈士报仇。同志们写下坚定的誓言并高挂于门前柏树上:“誓为殉难烈士复仇,坚持敌后新闻事业”。同年9月1日,青年记者学会延安分会举行追悼何云及全体新闻界殉国烈士纪念会。时任北方局书记的杨尚昆到会报告何云生前的英雄事迹。[19]


777.png

图7:1942年9月1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载悼念新闻烈士的文章


888.jpg

图8:1942年9月4日,杨尚昆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悼何云》[20]  


1943年9月29日,历时4年零9个月,《新华日报》华北版停刊[21],但太行新闻人与敌斗争的故事尚未完结。1943年10月1日,脱胎于“华北版”的《新华日报》太行版继续“报道太行抗日根据地一切动态,服务于太行区一切建设事业。”[22]正如“华北版”与“太行版”的承前启后,在那个山河将倾的年代,仍有无数的新闻先烈前仆后继,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共同成就了党的新闻事业。


不能忘却的纪念和传承

时间不停流逝,但太行新闻烈士的英勇事迹却从不会被人们遗忘。1985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建造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1986年5月28日,纪念碑落成。时至今日,山西新闻界、全国新闻界对于何云同志和太行山新闻烈士的纪念仍在继续着。2021年11月,在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前,新华社80余名“两优两先”党员干部庄严宣誓,要学习先辈们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作作风。[23]

清漳河畔,水流缓缓淌过,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背靠太行绝壁庄严矗立着。新闻烈士们永远注视着这个他们曾经战斗过、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以鲜血染红旗帜,用生命铸成辉煌。虽千辛万苦,太行新闻烈士仍为理想奋不顾身;虽饱经风霜,“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却永不褪去颜色!作为新闻人,我们绝不能忘记太行新闻烈士。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追寻前辈们投身民族救亡的光辉足迹,传承英烈舍生忘死的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不竭力量!


太行新闻烈士


999.png

向57名太行新闻烈士致敬!


参考文献:

[1] 王子柠.左权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EB/OL]. 中延文化研究院.2021-2-7.  
[2] 冯波,黄新.纸笔为刀枪 热血卫神州——致敬抗日战争中牺牲在太行山的新闻先烈[N]. 长治日报, 2021-11-08.  
[3] 师莹.血染太行铸丰碑  新闻烈士载史册——浅述《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展史[J].新闻采编,2021,(04):17-21.  
[4] 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DB/OL]. 山西党史网.2014-03-14.  
[5] 栗美霞.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牢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N].山西经济日报,2021-9-23.  
[6] 梁宇红.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华北版)[EB/OL].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2022.8.23.  
[7] 报史馆.太行山上,浴血抗日一线——牢固不可摧的《新华日报》华北版[N]. 《江南时报》, 2022-05-11.  
[8] 刘春,金亦炜 .【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N]. 江南时报, 2022-03-30.  
[9] 交汇点.号角催征|“三匹骡子办报纸,背起报馆打游击”[EB/OL]. 腾讯网.2021-5-27.  
[10] 报史馆.太行山上,浴血抗日一线——牢固不可摧的《新华日报》华北版[N]. 《江南时报》, 2022-05-11.  
[11] 冯波,黄新.纸笔为刀枪 热血卫神州——致敬抗日战争中牺牲在太行山的新闻先烈[N]. 长治日报, 2021-11-08.  
[12] 冯波,黄新.纸笔为刀枪 热血卫神州——致敬抗日战争中牺牲在太行山的新闻先烈[N]. 长治日报, 2021-11-08.  
[13] 师莹.血染太行铸丰碑  新闻烈士载史册——浅述《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展史[J].新闻采编,2021,(04):17-21.  
[14] 马明.丰碑耸立太行山——记44年前牺牲的太行新闻烈士[J].新闻业务,1986,(07):21-22.  
[15] 报史馆.太行山上,浴血抗日一线——牢固不可摧的《新华日报》华北版[N]. 《江南时报》, 2022-05-11.  
[16] 交汇点.号角催征|“三匹骡子办报纸,背起报馆打游击”[EB/OL]. 腾讯网.2021-5-27.  
[17] 邢兆远,李建斌.文章浩荡卫神州 ——忆英烈何云和《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抗战报道[N]. 《光明日报》, 2015-9-3.  
[18] 交汇点.号角催征|“三匹骡子办报纸,背起报馆打游击”[EB/OL]. 腾讯网.2021-5-27.  
[19] 邢兆远,李建斌.文章浩荡卫神州 ——忆英烈何云和《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抗战报道[N]. 《光明日报》, 2015-9-3.  
[20] 交汇点.号角催征|“三匹骡子办报纸,背起报馆打游击”[EB/OL]. 腾讯网.2021-5-27.  
[21] 卫庆前.激扬文字著华章 ——记《新华日报》(太行版)[EB/OL]. 邯报书画院.2020-10-05.  
[22] 卫庆前.激扬文字著华章 ——记《新华日报》(太行版)[EB/OL]. 邯报书画院.2020-10-05.  
[23] 牛冬军.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砥砺前行——新华社80余名党员干部到太行山寻根铸魂[EB/OL]. 旗帜网.2021-11-04.  


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新华报业网、新华网、山西广播电台融媒体、山西经济日报等媒体的相关报道和图片。同时也参考了山西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科研训练团队(王含雨、孙梦鸽、卢成媛、熊杨、魏星乐)课题《太行新闻烈士群体调研》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