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采访了杜芳学姐,了解了她从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到一位成熟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与体悟。在本篇采访中,杜芳学姐将分享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方面的经验,为大家的新闻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新闻人要坚定使命,踔厉成长
从业十余年,杜芳从年轻的学生到专业的新闻人,从新手小白、需要前辈指导到可以独当一面,帮助年轻记者,这一过程的成长不仅体现在文字表达上,更是心态和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回头看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写的东西,真的是很幼稚、很稚嫩。”杜芳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感慨道,“年轻的时候,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面对采访任务,心里满是压力和胆怯,畏难情绪挥之不去。”从彷徨、怀疑到坚定自己,每一步都离不开努力和坚持。“我跟着前辈们一起训练,参与了无数次采访,自己也开始策划选题。我的稿件经过了优秀编辑的修改,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也上了不少业务课。”这些经历,如同一块块基石,为她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杜芳可以独立承担大版面的调研采访任务,甚至能够在当天交出整版稿件。在实践中淬炼出的能力让她在面对工作时更加自信,“以前,我会有压力,会胆怯,但是现在我内心无比确定自己是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她坦言,如今自己的心态更加从容,文字表达也更加成熟。杜芳不仅实现了自我蜕变,还成为了年轻记者的引路人。“现在当我修改年轻记者的文章时,我常常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我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写,也清楚他们犯了什么错误。我会耐心地给他们指出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谈及最有感触的工作经历,杜芳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次“农民工讨薪”选题。由于初入行业,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她常常为自己的选题而发愁。有一次,杜芳敏锐地发现临近过年期间,存在农民工被拖欠薪资的问题。随即她便独自跑去劳动仲裁机构查询资料,找到为农民工维权的律师进行采访,并跟随几位有类似情况的农民工前往廊坊,实地观察工作环境,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困境。最终,她凭此撰写了两篇报道,其中一篇文章《五个农民工的讨薪路》深刻揭示了农民工欠薪问题的现状,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成功助力那些农民工追回了被拖欠的工资,该报道也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和当月报社优秀稿件。
图1:杜芳的报道《五个农民工的讨薪路》
“通过我的报道,他们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我感觉还是挺欣慰的。”这是杜芳对这次经历的总结,简简单单,却沉甸甸的。成就一篇报道需要付出诸多艰辛,但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值得的。“深入实际,真正倾听群众的声音,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采访,能够很大程度地锻炼自己,同时帮助解决了群众的问题,新闻也能够写得出彩。”文字真的能变成改变现实的钥匙,这段看似不起眼的经历体现了记者作为社会瞭望者与问题解决的推动者的角色,深刻揭示了新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图2:杜芳的报道《“我们的工资拿到了!”》
杜芳的职业生涯是无数新闻从业者成长的生动缩影。“记者不光是一份工作。它要背负很多的责任。” 她以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和公众的代言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好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挖掘真相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采访,记者与不同的人物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和观点,从而收集到丰富、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好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面对多领域的采访需求,记者必须具备庞大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各种信息并积累不同领域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接到的采访任务可能并不在你熟悉的领域,今天在采访‘三农’问题,明天可能又要深入科技前沿的量子研究,而此时就需要你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
然而,仅仅满足于广泛的涉猎是不够的,记者还需要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成为专家,这样才能把新闻写深,挖掘出背后的逻辑和政策深意。杜芳以报社“跑口”为例,说明了成为专家型记者的必要性: “为什么报社会专门设置财经部门或产经部门?为什么让记者固定跑口?这是因为只有深耕一个领域,记者才能真正理解该领域的复杂性和深度。有些资深记者已经能够像业内人士一样解读政策,甚至比研究员更精准地分析市场动态。”
因此,记者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广泛涉猎,以便应对各种采访任务;另一方面,要深耕某一领域,做专做精,挖掘出深度稿件。这种“专家”与“杂家”的双重身份,不仅是对记者知识储备的要求,更是对记者专业素养的考验。
在新闻采访中,专业领域的报道往往是一道难题。无论是农业领域的“抽穗灌浆”,还是科技领域的“量子纠缠”,这些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都给记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在专业领域进行有效采访呢?杜芳分享了她的实战经验。
她将专业领域分为两大类,对于一些相对容易熟悉的专业领域,如“三农”领域,记者可以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一开始的陌生是必经之路,因为你没种过地,不知道小麦的生长历程,但通过不断采访,你会慢慢消化、理解并吸收这些知识。”对此,记者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提问,以初学者的姿态请教前辈和领域内的专家;二是自己查阅资料,多做“课下功夫”。通过实践和学习,记者可以逐渐熟悉这些领域。
然而,对于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如科技报道,杜芳认为仅靠实践是不够的。“比如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暗物质到底是什么?这些概念需要科学家的解释,而且有时候科学家的解释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依靠专业人士的帮助,同时要提升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将科学语言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形象化表达。她回忆自己在采访量子卫星时,将“量子通信的保密性”比作“两个人在说悄悄话,第三者无法知晓”。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从而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可读性。
图3:杜芳(左一)在冀北丰宁滦河中游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进行采访
三、好评论要立足实践,打磨技巧
对于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在公众号上开辟的《“新”锐评》栏目,杜芳给出了高度评价:“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评论又是一个锻炼新闻记者敏感思维、逻辑能力乃至行文架构技巧的好的载体。如果能在学校时期就经过这样的专业训练,有一定量的作品发表,对于学生顺利开启职业生涯,迅速进行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大有裨益。”杜芳也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关于新闻评论写作的心得体会。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评论写作的精髓。“评论写作还是要多练,多找老师修改,从实践中锻炼自己。”杜芳鼓励新手们不要害怕犯错,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一次次的反馈中不断进步,从而在新闻评论写作领域站稳脚跟,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评论文章。
针对具体的新闻评论写作过程,杜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评论写作之前,需要反复思考和研究。一定要把逻辑搞清楚,先搭好框架。”同时,准确地抓住论点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否则后续的论证将毫无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在写作时要仔细梳理论据,确保每个论据都能从不同角度支持论点。“论据要充分,并且要分层次。很多新手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反复说同一句话,没有新的信息。”在语言表达方面,杜芳建议使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文字要精炼,把核心意思表达清楚即可。而对于一些更重量级的评论文章,可能需要研究政策,“只有吃透政策,理解到位,才能把稿子写好。”
四、解锁新闻从业者能力密码
在论及当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时,杜芳表示,出色的从业者有着各自独特的品质,然而他们往往具备一些普适性的能力。
其一,掌握丰富的知识。优秀的新闻从业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管你是不是专业领域的,都要广泛吸收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内容,比如理工科的AI人工智能等。要掌握最前沿的讯息,涉猎最广泛的知识。”
其二,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让事情变得有章法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写稿子、梳理采访思路,还是整理材料,都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从业者可以逐步培养出清晰的逻辑思维。
其三,锤炼文字表达能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一支“健笔”,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字表达要多练多写,不断推翻重建。多看优秀稿件,学习模仿,才能达到创新。”
其四,形成自己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新闻行业也是如此。有的人冷静理性,有的人活泼热情。你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风格,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杜芳也提到,个人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新手可能需要先模仿和练笔,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个人风格会逐渐显现。
采写感言:
通过对杜芳学姐的采访,我深刻意识到了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感。当学姐谈到《五个农民工的讨薪路》这篇报道的经历时,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独自前往郊外实地采访,核实事件真实性的举动,让我深深地感到佩服。她不仅为那些处于困境的农民工发声,更通过自己的报道为他们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这种改变现实的力量,正是新闻工作的意义所在。
学姐的经历让我明白,新闻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更是记者用双脚丈量出来的土地,用双眼观察到的真实,用心灵感受到的温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承载着记者对社会的责任和对真相的敬畏。学姐的故事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这种深入现场的勇气和决心。学姐的经历提醒我,理论知识只是基础,真正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中磨砺。未来,我也希望能够像学姐一样,勇敢地走进每一个新闻现场,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下那些被忽视的故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追求真相,用心去感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就能发出独属于新闻人的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