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定位
立足山西,辐射全国,扎根乡土,面向世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山西省内唯一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作用,挖掘山西红色新闻史资源优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创新,成为全国一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对标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健康传播和乡村文化传播,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应用传播学研究基地。遵循媒体融合和行业发展趋势,培养能够适应新闻传播未来发展,讲好山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后备人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
学科方向设置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研究,力争在新闻学基础理论和话语体系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重要阵地。
山西抗日根据地新闻史研究:
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根据地创办的报纸、杂志、广播等是专业新闻史研究的富矿。本学位点与本校近代史研究所、山西省档案馆合作,协同建设山西抗战新闻史数据库,并进行抗日根据地口述史研究。
乡村文化发展传播研究:
以“乡村文化发展传播研究中心”为平台,完成大量学术创新与决策咨询,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乡村文化发展试点,以扎根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为本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健康传播研究:
紧密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卫生体系需要,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支撑,与山西省人民医院、医疗大数据企业、德国学术机构合作,开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方向。
学科未来培育方向:
贯彻教育部卓越新闻人才 2.0 版培养方案,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和5G时代技术变革,注重面向未来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引进和聘用大数据方向的师资,结合已有学科师资力量,重点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和媒体发展、复杂拟态环境下网络舆情应对、新媒体技术运用与媒介运营等三个方向,使本学科成为区域内智能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国内外影响
山西大学新闻学专业始建于1981年,是国内最早一批新闻人才培养单位之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省内据引领地位,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成立新闻学院以来,学科声誉不断提升,2018年入选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先后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国际新闻学院院长论坛”、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两岸四地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上海交大举办的“国际传播学会院长论坛”等,2019年主办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高端峰会,并在同年成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学院有1/4的教师在海外取得学位或赴国外研修,在美国、德国等大学访问讲学,并在SSCI期刊发表文章。目前,正与美国密苏里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境外著名大学新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种项目合作方式,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力。
制度建设
本学科构建了较完善的质量保障监控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举措和成效有:
一、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重点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业评价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出台《教研室工作制度及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将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融为一体,使学科力量转化为教学力量。
二、完善质量监控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监控,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成立和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课程建设和质量监控,制定听课、评课等制度和程序,常规性检查教学及管理档案,如备课、授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考试、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实习、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实习等予以全程跟踪。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和班级日志,建立信息采集系统,执行专业负责人负责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填报制度和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三、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课程评估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教学质量公示制度、精品课教师管理规定等。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包括专业负责人考核、课程负责人考核。将评估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职称晋升结合起来,激发广大教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