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园地» 校友风采
校友园地
校友风采
“新”访谈|刘秀琴:好读书,常实践,多思考,不后悔
时间:2023-12-22 阅读次数:

刘秀琴,女,201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广告学专业,现就职于淘天集团超市业务发展中心的生鲜板块战略品团队。

图1:刘秀琴

01

问:您认为大学的学习环境对我们个人成长有哪些帮助?

答:

在山西大学的学习环境里,我最感激的一点是学校提供的阅读学习环境以及专业教育等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为我带来的帮助。人文素养包含对人、事的理解,这些综合素质能力能够为学生在职场中的发展创造很大优势。因此我建议在校学生一定认真聆听专业课程及相关讲座,多参与专业实践。同时也要多去图书馆,在书籍与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人文气息,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专业学习与实践方面,于山西大学读书期间有几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我和同学以小组形式参加了一些全国大学生的活动。经过团队的通力合作,我们最终获得了一些全国性的奖项,例如大广赛全国三等奖。这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并肩奋斗的经历,那些年轻状态里不羁的思维碰撞、一起挑战全国活动、一起在实践中探索行业新趋势、对优秀伙伴欣赏与相互鼓励,并一起取得了团队成绩的成长经历,算得上是大学生活中的高光时刻了。

在专业阅读方面,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生命经历都是有限的,但在书里读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以及由此而来的每一个感想,无形之中都丰富了我们的经历和认知。在阅读时,我们一同度过了书中的经历,个人有限的时空得以延展,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思考和积累。因此,我非常建议大家在校期间加大阅读。它短期内看似无用功,但在你的未来不管是职业生涯还是日常生活或者日后你和伴侣、亲朋好友、同事的相处中,都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书本会与你形成互动和对话,会让你获得无尽的动力。

图2:刘秀琴

02

问:现在大一的同学们初次接触本科教育,可能会产生某些焦虑感,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感受,对于缓解这种焦虑有什么建议呢?

答:

其实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此问题。首先大学老师不是一味地教授给我们全部的知识,而是给我们提供一些学习方向。作为已经步入大学的成年人,我们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并以此作为大前提。其实我当时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同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在四年内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而现在看来,大学期间不一定非得那么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大家确实不用焦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在我毕业那会儿,我们还很流行比谁PPT做得精致、谁特别会讲解,好像不会这些就很难找到好工作。现在过了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世界就衍生出了非常丰富的业务场景、就业机会,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当时无法想象到的。世界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要在大环境下保持自己持续的成长与学习,这不仅涵盖在校时期,也包括你步入社会之后。保持这种状态,你会发现,发展机会其实非常多。

再次,所学专业与将来的工作领域不一定要完全对口。我毕业前的实习企业,在我们广告业界算是顶尖的外企,与本专业非常对口。实习了约一年后,主管给了我毕业转正机会,但我评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氛围,所以放弃了。因为我认为做甲方还是很畅快的,但当时我的领域偏向于乙方,需要做完整的策划与内容,虽然这样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很强,但我个人始终不是很喜欢那种状态。

辞职后,我发现外面的机会其实很多,没必要把自己限制在与自己专业百分百对口的岗位。于是我找了算是甲方的商业策划工作,与所学专业虽不算百分百对口,也算有迹可循,带着所学以及专业特有的信息敏感度,结合新岗位持续学习到的新知识,做的工作也让自己感到很满意。

03

问:您如何看待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呢?

答:

新闻传播专业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放大点可以说是一个大底层能力,比如说信息敏感度、信息整合能力、内容编辑能力等等许多。因此,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与空间还是非常广阔和充满奇妙可能的,这也得益于当前技术高速发展、媒介表现非常丰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特征。新闻传播专业未必说只有做记者或编辑才叫对口。随着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众多新业态不断出现,比如在当下的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等非常丰富多彩的平台上,涌现了大量与我们新闻传播专业底层能力相通的岗位机会、创业机会。当然也不仅仅是短视频平台,还有许多的其他领域,大家可以多分析,甚至行动起来。将眼光放于整个大传播上,前所未有的广阔机会与收获,期待你去创造。

04

问:作为一个曾就读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您能分享一下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对您之后的择业与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答:

在校的学习经历为我的择业就业提供了大方向,因为有些东西是融汇贯通的,它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方面,新闻学与广告学的专业学习训练了我对信息的敏感度,使我能够及时捕捉信息,并运用于业务实践中。这方面的专业培养对我职业发展影响很大。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所能涉及的职业范围非常之广,在大文科类的业务里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就业空间。信息就是生产力,精敏地把握了信息,就能让信息与业务产生关联,进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与成绩。与此同时,我想到专业学习中有一门课叫《传播学概论》,它教我注重信息敏感度、沟通以及生产力之间的联系等。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在我未来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为我带来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新闻学与广告学方面的专业学习对我在工作中进行信息交流与媒介接触有所助力,也为我进入职场后的人际交往及业务处理提供了系统性的思路与分析框架。虽然身边同事们的大学专业都不尽相同,但我认为自己之前学习新闻学与广告学专业课程打下的基础,与其他专业相比还是有着强烈的优势。

图3:刘秀琴

05

问:作为曾经的文科生与如今的半个“理科”工作者,您认为两个角色有何异同?

答:

我认为相通的方面较多:都需要持续保持学习状态,都要有系统性思考。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学习里,或者是自己朝其他方向的发展,大家都会去思考、推理、推演,这些方面是十分相通的。同时也要从思考到实际,在实践中去完善自己的思考。我们日常的学习思考实践都不应停止,这样在推演中才会有经验与逻辑。还有一点就是年轻人应该大胆一点,要勇于尝试。很多人觉得许多实践太麻烦,便停滞在第一步,之后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其实我们可以在把控好风险的基础上,大胆地向前走,去勇敢实践,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06

问:对于将来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同学,您有什么建议呢?

答:

从大传播的视角,我会建议首先价值观要正。某些在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占用社会资源,不考虑信息发布会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出发点仅仅为博眼球,蹭流量,就去转发或报道一些未经证实或者断章取义的信息误导网友。我认为传播者应该在这种“短期收益”与价值观中间做出取舍。我们不应做那些对社会有消极影响的作品,这是大前提。

相信大家经过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都知道在写新闻报道或创作其他类型的内容时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新传人,要在上述大前提下思考自己应该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这个领域体现自己的价值。

07

问:您在闲暇之余会看哪些书或用哪些形式放松自己呢?可以给同学们推荐一下吗?

答:

从高中开始,我就很喜欢《飘》这本书,后来也多次读过。女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当下许多年轻蓬勃的学子的状态非常相似。经历了种种事情,她有一个逐步从躁动到笃定、从不清晰到清晰的过程。

在我读书时和刚工作的头两年,有朋友们会经常互相说口头禅“你以后想做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经历,这个提问也可能源于自己。实际上,许多人确实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大家很多事情都还没经历过,所以才很难回答。因此大可不必焦虑,趁年轻不如大胆去尝试、去体验、去丰富、去经历。这些经历与时间自然会给你启发。

我推荐的第二本书是《红楼梦》,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内容和感受,是很不一样的。蒋勋先生说自己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他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处处透露着包容、慈悲,也处处是觉悟。也特别推荐大家同时去听一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频,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至于放松自己的活动,这是一个十分开放的议题,没必要人云亦云。什么活动会让你当下开心并自我感觉很值得,那它就是适合你的。比如今天下午如果你想在被窝里看电影或者睡一觉,之后你觉得自己的身体或心理有所收获,这便是你值得做的事。

图4:刘秀琴

08

问:站在从业者的角度,您对山大的新传学子有什么寄语吗?

答:

希望大家——第一不要焦虑,保持乐观和憧憬,未来定会一片光明。第二是要相信自己、相信新闻传播专业。第三要多去实践,不要害怕失败。工作多年后回顾发现,我大学时期的状态是十分宝贵的。如果能重来一次的话,我会用年轻的时间与冲劲去做更多的事情。

采访感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我们采访完刘秀琴学姐后首先蹦出脑海的感悟。本次采访中,我们主要以两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回望”和“成长”——回首大学生活里的点滴付出与收获;体味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大学教育带来的回馈与感想。当青春的过往被侃侃而谈,我们看到她“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与满足,不见当年懵懂而焦虑的身影——一如而今你我的模样;以“过来人”的视角为后辈答疑解惑,“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成谶,也替我们拨开了堆积眼前的迷惘。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学生时代总渴望窥探未来的影子,却时常忘了能把握当下已弥足珍贵。“好读书,常实践,多思考,不后悔”,整段采访总结为学姐的十二字箴言,倘若能化作大学的注脚,便不负这份经验的传承,更不辜负你我的今天与未来。步履不停,不虚此行。欲买桂花同载酒,终愿似,少年游。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