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期刊主编刘海龙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以“从媒介到媒介性:姿态与传播研究”为题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由新闻学院院长庞慧敏主持,新闻学院师生共同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刘教授指出,传统研究常将“姿态”视为语言表达的辅助工具,但若从传播哲学切入,姿态实为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媒介。他以脱口秀演员付航的夸张表演与河南大学生“夜骑”现象为例,剖析了姿态如何超越语言逻辑,在当代社会成为表达自由的重要载体。
为构建理论框架,刘教授首先梳理了姿态研究的三大传统:达尔文开创的科学因果解释传统,将姿态纳入科学分析比较研究;米德奠定的意义诠释传统,将姿态视为社会互动中的符号;以及病态心理学传统,揭示姿态崩坏反向激发了艺术创作对人类姿态的保存与重构。
随后,刘教授重点阐释了弗卢塞尔与阿甘本的理论分野。弗卢塞尔认为传播始于姿态而非语言,姿态是主体在世存在的自由表现,身体姿态通过直接感染力成为传播界面,身体本身即媒介。相较之下,阿甘本将姿态视为纯粹的媒介,是“无目的的手段”,如同演员拿杯子喝水的动作般并不具有特定的目的,姿态也成为可传播性的传播。
最后,对比两位学者,刘教授总结出三大差异,一是姿态的目的,二是对于时间性的理解,三是研究旨归的不同。但二人共同强调了身体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且都从媒介的角度来理解姿态,为媒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讲座尾声,我院李雪峰教授总结指出,刘教授通过对概念史的梳理与理论对比,如拨云见日般点亮了我们对姿态研究的“灰色地带”。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互动环节中,师生们踊跃提问,与刘教授就传播学研究前沿问题展开热烈探讨。这场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思想对话,为师生提供了重新审视经典理论、对接学术前沿的方法论启示,更为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开拓了新的观察点和视角。
责编|杨立奇
初审|李瑞琦
终审|梁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