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团工作» 团学工作
党团工作
团学工作
晋行漫记   新闻学院“尧风遗韵”传扬队在襄汾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一)
时间:2024-07-16 阅读次数:

7月15日上午8点30分,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尧风遗韵”传扬队准时在襄汾西站集合,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本次“三下乡”活动以“传扬尧文化,探寻古建筑”为主题,队员们满怀对尧都古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尧文化和尧都古建调研实践。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105.jpg


本次实践活动的起点始于汾城镇的鼓楼,该楼位于城内十字街中心,重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四面拱门匾额上分别题有“东眺塔汾”“南通禹畿”“西望姑射”“北临尧都”的字样,南北面匾额上还有“太平古邑”“揽月留云”的题字,是汾城镇的标志性建筑。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122.jpg

队员们漫步汾城,来到学前塔和试院。学前塔巍峨耸立,与古代试院相互映衬。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代考生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场景仿佛再次浮现在眼前,让人置身其中。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128.jpg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来到了上午的最后一站——城隍庙。该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门楼上刻有人物花草图案,精美绝伦,整座门楼没有用一颗铁钉,堪称是建筑界的艺术瑰宝。门楼对面的照壁上还有一副对联:“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人物无穷”,十分耐人寻味。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132.jpg

城隍庙里面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就是那座大戏台,距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巨变和岁月的冲刷,仍保留最原始的历史韵味,仿佛一个被尘封多年的隐秘角落终于在百年后得以重见天日,也为跨越古今的历史对话搭建了一座桥。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136.jpg

下午,我们在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尉村鼓车的传承人——贾成锁老人。在与贾老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尉村鼓车这项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还提到了鼓车与乡村振兴、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未来努力做好鼓车这项活动的创新和传承工作,将鼓车建设成为尉村经济发展的“活招牌”。采访的最后,尉福生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代代相传的鼓车精神——忠武不屈,奋勇争先,以及尉村村史和尉氏族谱。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140.jpg


心得体会

臧金柱:下午5点,一天的拍摄采访结束了,大家开始整理素材。在一整天的活动中,我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拍摄,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旅。我们通过镜头记录历史,用影像传递情感,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古建和非遗。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225.jpg

王睿颖: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从乡村现代化开始”,我对尉老师这句话感受颇深。前辈们对家乡深沉的热爱和为文化事业付出的努力正是我们未来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229.jpg

刘启敏:城隍庙里精美的琉璃,构思巧妙的戏台,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技艺叹为观止;学前砖塔下我仿佛与古代的学子共同赴试;“农业合作社”“自力更生”这些具有时代感的文字又带我闯入了另一个时空,进行一场奇妙的时空奇遇。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234.jpg

霍梓洁:在贾成锁老人的对鼓车精神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鼓舞人心的仪式之中,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驾驭着鼓车,那种团结和力量让我深受感动。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238.jpg

张佳雯:古代的试院、元代的城隍庙、明代的大戏台、康熙年间的鼓楼……每一处都能让我从中窥探出历史的痕迹,透过他们我甚至能看到千年之外的古人们是如何生活、娱乐,给我一种古代和现代相连通的奇妙感觉。

微信图片_20240920210242.jpg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2024年7月16日


栏目策划 | 庞慧敏

指导教师 | 梁 策 刘 欣

文  字 | 张佳雯

图  片 | “尧风遗韵”传扬队

责  编 | 孙靖然

二  审 | 梁 策

三  审 | 任富东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